吃人的网贷
2019-06-26 09:24:26

一个月薪3000刚进社会的女孩,没有任何资产,给她80万的信用额度,不是坑人害人吗?

一、

成于高考,死于网贷

2019年1月29日凌晨,武汉刚下完一场雪,湖北天门的农家子弟、25岁的研究生罗正宇穿戴整齐,独自一人在楼道内上下徘徊良久后,在江岸区上海路一家小旅社自缢身亡。

七年前,高考完不久的罗正宇查到了自己的分数,将近600分,他被录取到了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专业,这是武汉最好的211院校之一。

罗正宇出生于湖北天门小板镇,父母离异后被爷爷奶奶带大,在同学眼中是个聪明的孩子,“偶尔去网吧玩游戏,但是仍能考班级一二名。”

因为成绩优异,罗正宇大学里本硕连读,拿过学校奖学金,在导师眼中也是一位优秀的学生。2016年夏天,23岁的罗正宇毕业,进了一家大型央企,总部在武汉。半年后,他选择了辞职学计算机,并声称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。

直到过世,家人才发现罗正宇的死或许和网贷有关。他手机里有13个网贷APP,欠着5.2万分期欠款,还有几笔微信私人高利贷。

在QQ里,一个叫“天誉金融”的账号曾私聊罗正宇说,5000元起步,7000元到手5000元,七天还7000元,日利率达285%。另一个叫“盛世钱庄”的账号称,3000元到手2100元,七天期限,押金1000元。

四个月后的珠海某小区内,92年出生的女律师助理陈某,穿着睡衣躺在家里,烧炭自尽。

身高165的陈某是母亲吴某惟一的孩子,母亲离异后从国企下岗后来到珠海,并购买了位于西区的一套房产。

高考成绩不错的她毕业后在律师事务所任职律师助理,虽然开始月薪只有3000多,但职业前景可以想象。曾经的陈某性格开朗,与同事相处和谐,从未听说过与谁闹过矛盾。

等到清理遗物时,母亲才知道,陈某名下有14张信用卡,全部欠款,授信额度超过77万,合计欠款总额达到87万多元。

即使是在过世后,她的母亲和同事还在接到网贷催债电话,说陈某这个月还需要还800多元和1000多元。得知陈某离世,催债人才表示“不用还钱了”。

一个城市平民,一个农家子弟。一个女孩,一个男生。命运因高考而改变,因网贷而终结。

二、

先把人骗进来

毕业季最多的广告,除了招聘和租房,可能就是网贷。

这些网贷文案简单粗暴:只需身份证+电话,即可贷款;快捷、方便、低息、随借随贷。一进大学校门,铺天盖地都是牛皮癣一样的广告,水房、电线杆、桌子底部、厕所、宣传栏、宿舍,还有微博上、抖音里。


事情从2016年开始,这一年校园贷开始蔓延,经过最残酷的高考,很多学生却没有逃开初时不起眼的网贷。2016-2018年,他们用一次又一次自杀的悲剧,换来了管控的逐渐严格,但事情并没有就此消停下来。


网贷改头换面,渗透到各个角落,以小额信贷、分期付款、整容贷、培训班学费、甚至兼职换购的名义存在,吞噬着这一届90后。

很多学生都想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前,让自己变得美一些。但生活费不够,也不敢问家里要,也不能从医美贷平台上获得贷款。于是,一些超利贷平台就专门给这些学生们放款。“按照道理,我们不能给学生放款,因为学生没有还款能力,但如果长得漂亮,我就会给她们放款。”

每个网贷平台,都会在两件事上下功夫:放款速度和还款文案包装。“月利率低于1%”、“日利率千分之二”、“零首付免息”的宣传,看上去利息很低。

于是开始借款最初反应都是:钱到账好快,太方便了;每个月还款好轻松,一定能还上。

实际上,高得离谱的利息藏在背后,有些超过法律规定范围的36%,有些甚至达到100%以上。一旦逾期没还会继续加码,然后利滚利,最终变成巨大的债务包袱。

央视曝光的714高炮,指的就是贷款周期为7天或者14天,借款本金在500到1000元不等,但收取高额的“砍头息”及“逾期费用”的借贷。因为“砍头息”本身就不合法,所以换了更好听的说法——手续费、咨询费、审核费等等,其实真实利率高达年化1000%以上。


用“高利贷”形容“714高炮”或许都已经过于保守,人们称之为“超利贷”,有时候抢钱都没这么狠。

后来出现了套路贷,不恐吓催收,而是指导借款人在其他平台借继续下款,借款人被当成标的物卖来卖去,榨光所有资产还不够,最后背负几十家上百家714,十辈子都还不了。

甚至还有针对女大学生的“裸贷”、“裸条”,以裸体视频为抵押放款。

先把人骗进来,是他们的生财之道。当借款人意识到上当受骗时,早已为时晚矣。无法按时还款,利率变得更高,加息、利滚利,然后拆西墙,补东墙。一步步,挖的都是血淋淋的坑,等着这些年轻人们前赴后继。

三、

有人肉偿,有人命偿

有更可怕的是后面还不上的日子。句话说,“AJ、LV伪二代,背地卖身还裸债。”

“天誉金融”曾在QQ上联系罗正宇,没有得到回复,之后连续发送了多条信息:小伙子可以的。硕士?就这样?读书读成这样?你等着上门吧。

1月31日,罗正宇过世3天后,名为“A清收客服—安主管”的微信账号向他接连发出问号:“等着,大年三十,群发你!!”2月2日,该账号接着发信息:我就是对你太好了,年前没有给我清帐的,我能让你过个好年,我跟你姓!!


根据媒体报道,近三年网贷造成的悲剧达到20多起,自杀身亡10余起。让他们无法承受的,很多都是所谓的暴力催收。

2019年2月26日凌晨3点30分,一名山西女孩从17楼跳下,时年21岁。2019年3月,长春一男子在270家网贷平台贷款70万被暴力催收,至今下落不明。2017年8月,北京女大学生裸贷5000元滚成26万,裸照被群发......

曾经有内部人士在爆料:

我以前做风控系统的时候,亲眼见过一些外包催收公司,话术把人生生逼的从楼上跳下去,警察到场的时候,受害人手机响起,警察接起电话,又是另一家催收公司的污言秽语。

对互金30余万条数据分析显示,高利贷高居投诉主题第二名,借款人对于调整利率的诉求仅排第五。这意味着和利率相比,借款人对催收手段更加敏感。

催收行业一般有两种模式,坐席制或佣金制及资产包转卖。前者是平台方自委托给合作方进行催收,后者是直接将不良债权打包,一次性转卖给催收公司,由最后一个接受资产包的催收公司进行催收。

目前为止,催收行业仍处于初期阶段,成本低、行业准入门槛低,乱象频发,比如此前猖獗的暴力催收。

很多时候借款本身见不得光,无法通过正常手段催收,单个借款正常渠道所需催收成本较高,“共债问题”严重,单个平台真实本金较小。于是很多平台都选择通过“暴力催收”加大回款的可能性。

催收者有“十二种手段”,电话短信骚扰全家只是初级形式。进阶有在家门口蹲守,用借款人照片P到黄图上,发到家人和亲戚朋友那里,然后是软禁,委托黑势力催款。最终“暴力”程度被不断加码,直至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。


而那些“裸贷”的大学生,则是被逼迫卖淫“肉偿”,拒绝的话先是父母收到女儿裸照催债信息,然后是亲人朋友、同学,乃至于互联网上的陌生人。不堪重负的女学生,只能自杀。

2016年,“借贷宝裸条10G”文件在网上流传,其中包含167名年轻女子的“裸条”信息,个人资料极为详尽,包括身份证、学生证、院校专业班级、家庭住址、亲友联系方式等等。其中一个女孩出生于1996年,是大连某高校大学生,她提供的生活照中,有的还穿着高中的校服,还有照片写上了她的感悟:“心里有个人,我不了解的人……”

到今天,超利贷玩家已经涌入医美贷,专门给大学生放款,还不上钱就介绍去“夜场”。

如果学生还不上钱,就推荐学生去夜场,或者直接给她们找客户,甚至单独派活,俗称“外卖”。如果学生实在不同意,他们就起诉。唯一坚持的原则就是不强制,“否则就是逼良为娼,要判刑的”。

根据相关统计,最后能顺利从超利贷的泥潭中挣脱出来的,甚至不足15%。

四、

“你们真虚荣”

中国80后有2.28亿人,90后有1.74亿人,00后有1.47亿人。数据显示,90后负债率高达1850%,在消费贷款群体中占比达43.48%,以贷养贷用户占比近三成。根据融360数据,“90后”使用消费贷款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人群超过五成,占比50.17%。渠道方面,除了信用卡、花呗、白条等,超过一半90后选择了网贷。

在这批早早就负债的年轻人中,每2个人中就有1个人网贷,每3个人就有1个人以贷养贷,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花呗。

他们花着远超过消费能力的钱,满足享乐需求,信用卡还不上借现金贷,找APP借款,然后借到“套路贷”、打到“高炮”上。最后陷入死循环,平台越借越多,利息越来越高,债务越背越重,然后焦虑拖延着,在绝望中等着最后的“爆掉”。

正如一位女生在知乎上所分享的:

最起初,我只是想买一部刚上市的iphone。一个月还1000,我完全可以负担得起。谁知欲望和贪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噩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。

一般认为,借款原因分为合理借款需求和非合理借款需求,真实紧迫的合理借款需求远远支持不起在如今这场“如火如荼”“高炮齐发”的盛宴。据统计,85后到00前是超利贷主要用户群,具有明显合理借款需求的占比不足20%。也就是说,超过80%超利贷借款人都是因为不自控或者为了以贷养贷。

很多人说究其原因是因为年轻人不克制。95后出生的孩子,随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,彻底改变了消费观念,舍得花钱,敢于花钱,敢于负债。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,从未挨过饿受过冻,觉得自己喜欢就好。

但仅仅是这样吗?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,各种机构都在诱惑年轻人消费,然后诱惑借贷。体疯狂鼓动渲染消费主义,吹捧所谓“精致生活”;购物时各种0息分期,说服买买买的同时说还款不会太辛苦。

众多互联网巨头的兴起,在推动经济线上化、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,也带来了强烈的消费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。

“鼓励任何人借款并不是我们的目的,除非在某种特别环境压力下他们不得不这样做。”上世纪20年代末,美国部分银行切入个人贷市场,面对违反基督教教义的高息,是这样安慰自己的。

今天我们大力提倡消费金融,是为了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;我们鼓励年轻人消费,是为了扩大内需。然后我们在90后们深陷其中的时候,高高在上义正言辞地指责,说你们真虚荣。

有太多机构、太多人在诱惑年轻人及早消费,及时享乐,然而消费、享乐造成巨额负债后的救助机制,这个社会却没有提供。

五、

钱来得太快太容易了

2016年3月,河南21岁大学生在多个网贷平台借钱赌球,最终欠下60万,跳楼自杀。因为媒体报道中提到了“趣分期”三个字,罗敏感觉刺激很大。他马上让员工核实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用户,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之后,罗敏觉得心里堵得慌。

在某个中午,有人看到罗敏穿着拖鞋、短裤和深色T恤在公司的瑜伽室里呆了一个小时,坐在按摩椅上一言不发。据说这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面的决策方向。到后来,从学校起家的趣分期决定放弃校园金融市场。

就是在这一年,趣店营收18.3亿元,净利润9.37亿,利润率超过了50%。

钱来得太快太容易了,趣店三年大跃进成功上市,谁都想来分一杯羹。除了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,据说在巅峰时期,300多家上市公司都以各种形式参与了高利贷,千军万马。

参与者的说辞猛一看很有道理:既然市场有需求,超利贷、网贷就有存在的必要;既然传统金融服务不了长尾客户,他们就会存在,即使监管严厉,也会以变种形式长期存在下去。

于是,有些平台不只有着无比光鲜靓丽的财务数据,甚至为自己在道德上树立一杆“普惠金融”大旗,宣称服务的是当下金融体系所不能充分满足的群体,一刀切违背了市场规律与普惠金融原则。

这些人还擅长向社会和资本讲故事:通过普惠金融向次级人群提供借款,通过多手段催收、诱导还款、以债养债或以平台养平台实现较低不良率,借助大数据、AI等实现边际成本递减,最终形成平台超高的利润率,然后将自己定位于科技公司而不是类信贷机构。

殊不知,金融应具有“审慎性”,从业人员更应具有“敬畏性”。金融的核心是识别风险、风险,并不是所有的借贷需求都一定要被满足,把钱借给缺乏偿还能力的次级人甚至风险等级更低的人群,本质上就与金融相悖。

还要知道,这些平台的暴利来源,可不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与信用,恰恰是是对弱势群体的软硬暴力变现。

在吹嘘下,所谓的“科技公司”借助资本运作公开上市,网络高利贷摇身一变成为市场宠儿。然后披着互联网高科技外衣,以金融创新为名,行杀人越货之实。

先是欺诈,然后掠夺,最后是收割,整个产业链都完成了进化——导流方将借款人频繁推向多个平台方,催收方层层加码相互转卖,在各方独立运作中,高昂的收益都来源于隐藏的利息,于是借款人被一次次地剥皮喝血,出了事连凶手都找不到。

琳琅满目的网贷广告上,密密麻麻地只能看见两个字——吃人。